杨瀚森最近在采访里说了句实在话:“这边(CBA)比较文明,动作控制得好。 ”但你可能想不到,他口中的“文明”,反而戳中了CBA和中国男篮的一个尴尬——国内赛场对抗强度大到被外援称为“全球身体对抗最强联赛”,到了国际赛场,我们的球员却总因为“动作大”频繁犯规,2019年世界杯对波兰那场,全场被吹33次犯规,单节14个罚球,就是最直接的例子。
CBA的对抗到底有多“野”? 看比赛就知道。移动挡拆时推人、底线突破时用肘“招呼”、防守时偷偷拉一把衣服,这些在其他联赛可能吃T的动作,在CBA里算“常规操作”。 前NBA球员血布(布拉德利·比尔)来中国打比赛后直感慨:“这对抗比我想象的猛多了。 ”更夸张的是,有外援曾私下说,CBA的对抗强度是“全球顶级”,连身体接触的“隐蔽性”都练出来了——你以为是普通上篮? 人家顺手搂你腰;你觉得是正常卡位? 对方悄悄推你膝盖。 这些动作在CBA裁判眼里可能“不算事”,但搁国际赛场,分分钟给你吹个恶意犯规。
为啥CBA对抗这么“刚”? 说白了,联赛水平不够高。 球员技术差点,投篮不准,传球不稳,怎么办? 只能靠身体硬扛。 教练也默契地把“小动作”当“经验”教,比如“防守时贴紧点”“上篮时别让他起”,这些话翻译成人话就是“用非正规动作限制对手”。 时间长了,CBA就形成了自己的“对抗文化”——不是为了赢球拼技术,而是比谁更会“耍小心眼”。
这种对抗文化看着“实用”,一到国际赛场就露怯。 2019年世界杯对波兰,中国队全场被吹33次犯规,光第四节就送了14个罚球。 周琦那个关键的进攻犯规,其实就是国内赛场再普通不过的“推人”动作——他伸手挡了下波兰球员的路,结果裁判哨子一响,直接送对方两罚一掷。 郭艾伦全场5次犯规,易建联、王哲林这些内线更是被犯规“照顾”到怀疑人生。 问题就出在,国内觉得“正常”的动作,国际裁判眼里全是“恶意”:搂人算拉人,推人算推搡,连稍微用点劲的卡位都可能吃T。
更深的问题藏在规则里。 CBA对“合理对抗”的定义太模糊,裁判吹罚全凭经验。 同样是身体接触,国内可能吹“无球掩护”,国际赛场可能就判“阻挡犯规”;国内觉得“没恶意”的小动作,国际裁判直接给技术犯规。 更要命的是,CBA对恶意动作的惩罚太轻——你见过几场因为垫脚、冲撞被禁赛的? 反倒是技术流球员总被说“软”,对抗猛的反而成了“有拼劲”。 长此以往,球员自然养成习惯:技术不行就靠身体,规则宽松就下狠手。
现在回头看杨瀚森说的“文明”,其实有点反讽。 CBA的“文明”是自我约束的结果——毕竟国际赛场上那些“野路子”动作根本不敢使。 但问题在于,我们的球员在国际赛场不是不会对抗,而是习惯了“钻空子”的对抗方式,真到了规则严的地方,反而不会打球了。 就像一个在泥地里摔打大的孩子,突然被拉到干净的操场,连跑跳都怕踩脏鞋。
康乾配资-炒股配资平台配资-正规配资平台-配资公司官网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